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及基本理论
伤口愈合是指组织对创伤的反应和修复过程。现代研究表明,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但有序进行的生物学过程,了解其过程和机理有助于医护人员决定如何处理伤口和选择最佳的伤口护理方法。从理论上说,伤口愈合可分为3个阶段:炎症期(或称渗出期);纤维组织增生期(简称增生期);瘢痕形成修复期(简称修复期)。临床实践中又分别简称未清创期、肉芽期和上皮形成期。
一、 炎症期/渗出期(清创期)
此期从手术瞬间开始,在生理条件下持续3~6天。早在1975年Benson就提出了“炎症开始于受伤后持续到6天”的观点。 经大量研究证实,此阶段的生理过程为:血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渗透伤口——纤维蛋白凝块稳定伤口——中性粒细胞清洁伤口——巨噬细胞引入伤口,吞噬伤口内的组织细胞碎片,消化、中和、吞噬损伤因子,以免对伤口造成进一步的损伤。由于炎性反应、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因此此期内可见大量的血浆渗出液由伤口渗出,渗出液富含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各种血浆蛋白,故渗出期内病人可出现反应性低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进行性下降。 (一) 止血过程 止血是伤口修复的首要步骤,其过程为:受损的组织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使局部血管收缩,同时血小板凝集,激活凝血系统,纤维蛋白原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网,产生血凝块,封闭破损的血管并保护伤口,防止进一步的细菌污染和体液丢失。 (二) 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是复杂的机体防御反应,其目的是去除有害物质或使其失活,清除坏死组织并为随后的增生过程创造良好的条件。炎症反应存在于任何伤口愈合的过程中,有4个典型的症状:红、肿、热、痛。 1. 炎性发红、发热:损伤初始,收缩的小动脉在组胺、5-羟色胺、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下扩张,伤口血液灌注增加,局部新陈代谢加强,使有害物质得以清除,临床表现为局部发红和发热。 2. 炎性渗出:血管扩张的同时还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液增多。第一阶段的渗出发生在伤后10min;第二阶段的渗出发生在伤后1~2h后,3~5天达到渗出高峰,临床表现为肿胀;5天后开始回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