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LMN Biotechnology
莱美恩生物
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生物活性蛋白
功能性护肤品
医药产品
功能性食品
案例
研发与动态
公司动态
研发与服务
答疑解惑
联系我们
答疑解惑
14
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及基本理论
来源:
|
作者:
莱美恩
|
发布时间:
2019-12-02
|
5480
次浏览
|
分享到:
成纤维细胞是伤口愈合过程中的主要功能细胞,创伤发生后,成纤维细胞进入局部增殖、分化、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但成纤维细胞移行至伤口区域有一定条件,若伤口内存有血肿、坏死组织、异物或细菌时,则成纤维细胞的移行和新生血管的形成都将延迟。因此要促进伤口愈合,就必须尽早清除伤口内的坏死组织、异物和血凝块等,为成纤维细胞发挥其活性功能和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伤口环境。
现代研究发现,伤口中存在处于不同阶段的成纤维细胞,其分泌活性不同,对生长因子的反应也不同,这些特性对伤口愈合极为重要。医护人员在伤口护理中需掌握成纤维细胞的特性,增强其移行和分泌功能,可有效促进愈合。
三、修复期(
或称成熟期/
上皮形成期
)
伤口修复开始于伤后2~3周,可持续2年左右。伤口中的特殊细胞作用于肌弹性纤维使之收缩,从创缘内部拉紧伤口边缘使伤口缩小,肉芽组织所含血管和水分减少,逐渐变硬形成瘢痕,瘢痕持续修复、变软、变平和强度增加。上皮从创缘开始,通过有丝分裂和细胞移行形成新生上皮细胞覆盖伤口,标志着伤口愈合过程完成。
(一) 伤口收缩
当伤口成纤维细胞的分泌活动结束后,一部分变成静止状态的成纤维细胞即纤维细胞,另一部分变成肌纤维细胞。肌纤维细胞形态似平滑肌细胞,含收缩性的肌动蛋白,拉紧伤口边缘使之收缩。此过程开始于伤后2周,无论伤口面积大小,持续以每天0.6~0.7mm的速度收缩变小。
(二) 上皮形成
上皮形成是伤口愈合过程结束的标志。
1. 上皮形成的生理过程:皮肤基底层有代谢活性的细胞具有无限的有丝分裂的潜能,其生理过程为:表皮受损后,伤口区域缺乏大量产抑素细胞,使细胞“外抑素”水平明显下降,基底层细胞的有丝分裂活性升高,这一过程启动了填补缺损所需的细胞增生。
2. 上皮的移生和爬行:细胞从基底层向皮肤表面移行,通过细胞的成熟、修补和细胞替代,与创缘呈线性相反的方向修复。创缘上皮的形成从上皮完整性断处开始,分裂的上皮细胞通过阿米巴样运动向另一边爬行生长,类似单细胞生物的活动。这些阿米巴运动仅发生于裂隙样的表浅伤口,目的是封闭伤口裂隙,表皮细胞不能爬入空洞或伤口窦道,而且要求爬行表面光滑湿润。基于此理论,伤口护理中需以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为目的,注意营造有利于表皮细胞移行的湿性愈合环境。
«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查看全文 »
上一篇:
慢性难愈性创面诊疗思路及原则
下一篇:
无